查看原文
其他

在美国前10名校读书的自卑:我拼尽全力,只为成为优秀的普通人

2016-11-24 Caroline L 曾氏悟语

由于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美国的教育一直都被中国的学生和家长津津乐道——听说美国大学不用考、听说美国上学很轻松、听说在美国学校上学就是半学半玩、听说美国学生在学校里每天一半的时间在参加活动?但是这些只是你听说的,究竟在名校就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主页君这就带你揭秘!

文|Caroline L


在北美名校读书是什么体验? 身边的同学到底有多聪明?


这个知乎上火了很久的问 题,16642 人关注,115 个回答,头条接近 6000 个赞。


北美名校是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一部分)人想出来。作为在这个体制下的一份子的我有时候会感到深深的绝望和痛苦,或许这样的挣扎在所有人的生命中都出现过,但是“北美名校”的孩子因为这一特殊的头衔而备受关注。




最近读到一本书叫做《优秀的绵羊》,作者在书中提到挤破头进入北美名校的孩子其实就是一批温顺的绵羊,“我们双修专业,擅长体育,谙熟多种乐器,掌握几门外语,参加世界的扶贫组织的活动,在兼顾学业的同时仍然能发展个人爱好积极参加学校的俱乐部,我们内外兼修,无所不能。”当我开始读到这一部分再去反观自己走过的路的时候,突然发现这本书就像一本biography完整的记载了我的 19 年的岁月。




是的,我在北美 Top 10 的名校读书,身边的同学也很勤奋,但是我才意识到,我只是做好了一只优秀的绵羊该做的事情而已




在名校读书的压力很大,如题,所有的人都很聪明很优秀。在这个智商差异已经不能把人区分开来的时代,家世背景和后天的努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人把进入名校想做一个重重的感叹号,但其实这才是序曲。每个人每天只有 24 小时,如何才能在众多的“名校生”当中脱颖而出得到教授/雇主的青睐呢?


很简单,把所有的工作提前


当我进入大学的时候我就知道银行会到学校做 Info Session,届时会有分析员,实习生到场,是一个很好的networking的机会,所以在大一上学期我就准备好了一份 10 人以上改过的精美的简历以备不时之需,每天阅读 WSJ,NYT 等一系列报纸资讯,用零散的时间去了解 LBO,P/E,DTF 等专业词汇的意思和用法。




然而我当然不算是最早的那只羊,暑假一起实习的朋友们已经开始 call people,每天一个两个,开始networking,周末飞去纽约参加见习会,参加 stock pitch。


记忆犹新的是大一的时候我问一个朋友要不要组队去参加 stock pitch,她不好意思的一笑对我说“我已经有一个队伍了”。


在学业上也是如此,如果你希望给教授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运气好的话拿到一封闪闪发光的推荐信,那就自己把该学的学好再去上课。大二选修一门国际比较,课程很难,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和各种主义,于是暑假的时候求着学长把书单发给我,一本一本的去找到打印出来划重点阅读,这样上课的时候就可以清晰的知道老师下一步要讲什么就能在课堂上和老师一决雌雄。


然而所有人都是在进入名校之前就开始准备了。Morgan Stanley 居然开设了高中 生的实习工作,朋友的弟弟高一就把 7 门 AP,ACT, SAT2 考“过”安心准备”活 动列表了。原来我不能理解美国文化里的 peer pressure,现在淡然一笑,一切了然于心。




很多人需要别人的认同来获得巨大的心里满足。名校的光环就是一种认同,是标记着“你是社会精英"的皇冠。名校的孩子大多数都有两面非常极端的自我。一个是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自信满满的样子,另一面就是严重的自卑,孤独。


在学校里我深有感触,玩的好的一位男生简直就是男神的代表,学业绘画音乐体育演讲,要什么有什么,看着他在台上发言的时候我的心脏就这么扑通扑通的跳,在外人看来他是自信的,完美的,但是私下里他经常坐在书桌前嚎啕大哭,是因为觉得孤独,无助,迷茫。




很多人优秀,但是并不知道优秀是为了什么。学校里兄弟会姐妹会霸占了课外生活的大部分,有坊间传的 Top 3, 只要是被这个牛逼的姐妹会录取的妹纸就会每天穿着希腊字母在学校晃荡,这是一种荣誉,是被认同后的喜悦,是在被名校认可之后的进阶版许可证。


在《优秀的绵羊》一书里有一个生动的场景:他们擅长社交,他们总是在赶场,忙碌的从这个活动赶到那个活动,见朋友就像快餐一 样。是的,和朋友在一起喝酒吸烟抽大麻 High 都是社交的一部分,我们在一起,所以我们不孤单


我曾经看见大雪的夜晚几个女孩子穿着牛仔热裤和吊带往门外 走,我惊讶的询问后才知道是一个有名的兄弟会有主题派对,dangerous business。


我问她们


“冷么”


她们点头


“能不能不去?”


“可是我的朋友们在等我啊”




选择太多是名校引以为傲的数据。我们 80%的学生都可以 double major,我们有超过 300 个学生社团,我们有优秀的体育社团,学术辩论社,我们有 1000+的课 程。


还记得《送你一颗子弹里》刘瑜对于哈佛本科课程之多的感慨么?当时申请哈佛的我还激动的在文书里写“我喜欢哈佛就是因为它给了每一种兴趣平等的机会”


名校里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机会。当从中国的封闭的普通高中出来的我面对各色诱人的机会的时候,我激动地给我妈打电话说我希望每天有 72 个小时!


名校录取的标准就告诉人们:上名校的人大多都是全才,所以要在学校里叱咤风云或者说为了在学校里达到一般水平突出“全面发展”,需要在各个领域展现你的“领导力”:




比如我大一的时候参加了两个舞蹈俱乐部,两个商业俱乐部,一个女性商业领导力社 团,一份时尚杂志编辑工作,一个经济报道编辑,在学校有一份铁饭碗$9/hr 的工 作,参加各大公司的 networking event,做义工,跑马拉松,去教堂。我总是在开会,或者在开会的路上,我的学习时间被每个会切得四零八碎,只有深夜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图书馆里打开书包做作业复习和预习,学业的压力很大,有时候解不出来数学题生气就去深夜食堂喝酸奶,去厕所洗个脸接着学习。“I see you everywhere” 友人开玩笑说。


其实我很累,我真的很累。每一个机会都那么诱人,于是不想错过任何一个。归根结底是我们是一群做事效率高且聪明的人,但是我们唯独缺乏了最重要的方向感。所以什么都是机会,什么也都不是机会




学金融的学姐跟我深夜促膝长谈,她讽刺的说“你看那些学工程的,学数学的,学经济的,就连学历史的最后毕业了都想找个投行或者咨询的工作做,到头来大家不都是一样。” 那么根源何在,如此倡导多样性的名校毕业的毕业生最终还是一纸卖身契给了金融和咨询?


其实很简单,名校的学生习惯了接受挑战并且在所有人中做到最好,所以选择一个有挑战性且录取率极低的行业让他们证明了自己“我是最棒的”。或许他们并不喜欢金融或者咨询,但是他们喜欢把事情做到最好并且享受成就感,这让他们觉得自己有价值。


名校的学生拥有无可挑剔的敬业精神 (我的一个学长硬是吸着大麻三天没睡把报告做完了) 但是缺少对于自己的认知。在所有的梦想,激情,年少轻狂面前,我们还是败给了对于失败的惧怕。我们希望成功,而且是大众眼里的“优秀” (这个词语也很讽刺,优秀本来就是社会给的定义,然而符合社会定义下的优秀就是优秀么?) 所以求得一生安稳,也许环顾四周你发现那些改变世界的人大多不是名校出身,乔布斯,李彦宏,马云 etc ,而名校毕业的人大都在高管。




曾经扬言要改变世界,最终也只有勇气改变自己。




名校压力辣么大,但是青春年少荷尔蒙爆发的年纪又怎么少得了大学恋爱呢。但是恋爱需要时间,需要经历,需要你脑子里进的水最后变成眼泪鼻涕。


名校的许多人 没时间谈恋爱,所以就约呗。原来北留有一篇深扒留学圈约炮的文章,其实事实就是这样,方便你我,造福大家。身边的妹子有男票没男票都吃着长期避孕药,刚开学时室友彻夜未归我也秉烛望穿秋水,以为遭遇不测,后来她和男人回来我都脸不红心不跳,只是开玩笑说又换口味啦。Walk of shame 是指女生在男生房间过夜之后第二天早上灰溜溜的穿着昨天的衣服跑回来,但是校园里也有 walk of pride 意思是看我多有魅力,一天一个不带重样的。




我曾经生动的给朋友形容过大一的情形 “就像抢啊,速配,一周不到就是几对。”而在一起的理由也是“我们有 4 节课 都在一起,所以我们在一起了”。我诧然,没有深入了解,没有促膝长谈,没有见习 过怎么就在一起了还开始秀恩爱?殊不知这样的仓促是朋友+炮友。所以 毕业= 分手这话不假,能把异地恋坚持下来不偷腥的都是好宝宝。




名校读书永远不是你一个人。把你培养的如此优秀的你身后的父母,给你钱供你上学的父母,他们永远在你身后看着你。


上名校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家里的宝贝,从小优秀完全是家族荣光,父母的骄傲,但是远渡重洋到美国来学习时,处理起家长的关系比国内读书的孩子相比更加艰难和复杂。


如果我每两天没有回我妈妈的微信,就是忘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5 分钟没有接上话就是“你忙,我在你心中什么地位我知道了”,视频是必须的,报告学业 GPA 社团活动是必须的,去名校上大学也许是很多送孩子出国的家长毕生的梦想,他们也对于美国大学曾有诸多的幻想。所以 当孩子进入名校之后,他们也希望了解。


再者,曾经父母可以把绵羊圈养在笼子里,拿最好的饲料喂养,现在笼子打开了,优秀的温顺的绵羊会不会从此脱下皮囊变成狼呢? 所以他们需要监督,“以防止你走弯路”。




可怜的孩子,连犯错误的机会都没有,不曾走过弯路,哪里知道什么是弯路。


这条弯路是人生的必修,若不是此时,那就需要日后花更大的代价在补这一 课。读名校的孩子背负着父母的期许走的太艰难。很多同学在问到想学什么专业时都说因为父母让他/她学这个。和几个 ABC 聊天,突然想到一个笑话 “亚洲家长都特别开明,他们允许你成为任何一种医生。“ (笑) 他们希望你幸福,也希望你成功,完美的孩子才值得被父母疼爱


在北美留学的孩 子还会面对价值观的冲突,当我有一次试图和我妈讨论 individualism 的时候,我妈觉得我不孝,自私 “不就是去了美国么!还不得了?还不是我送你去的,我是你的投资人,是我投资的你。”当时很伤怀,原来教育就是一场投资。现在想来后怕,如果当初我没有上名校,是不是我在父母眼里就是失败的。




如果这篇文章让你觉得不舒服,在这里说一声抱歉,并不是想让大家对于名校敬而远之。社会还是会推崇精英,会把排名一遍一遍的摆在你面前,让你清楚的知道 “名校”的次序。但是大学就是一个发现自己,审视自己的和过程。大学的使命是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使命和存在的价值,而不是一个拥有昂贵学费的蓝翔技术学校。


所谓经历就是财富,我想大学能让我在一年之内开始学会自省和反思便是名校给我的最大的礼物。好的教育是 10 年之后仍然能留下来的东西。而名校所带来的,远远不止一份完美的简历,而是让我们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走向社会

本文系原创稿件,欢迎更多有想法的出国党小伙伴们向主页君的邮箱:weinsight@163.com 投稿,主页君每天都会查看的哦!欢迎分享到朋友圈INSIGHT CHINA 诚意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